糖尿病为什么离我们越来越近?
在我们身边,大约每10个成年人里,就有1名糖尿病人。此外,还有3.5亿国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。
有的人疑惑,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没有大吃大喝,却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呢?
身体中的血糖是如何升高的
2025年1月,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《糖尿病学》(Diabetologia)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:喝含糖饮料、人工甜味剂(代糖)饮料或增加糖尿病风险。
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,每天喝≥2杯含糖饮料,糖尿病风险增加41%;每天喝≥2杯含人工甜味剂饮料,糖尿病风险增加11%(1杯饮料为240毫升)。
更重要的是,即使运动达到了指南推荐量(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),喝较多的含糖饮料、人工甜味剂饮料仍会增加糖尿病风险。
另外,经常开夜灯睡觉、晚饭吃太晚、长时间久坐不动、日常红肉吃太多等生活习惯,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。
过量摄入糖分有哪些危害
代谢性疾病
过量摄入糖分会导致肥胖、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。
心血管疾病风险
糖摄入过多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相关,可能导致血脂异常(如甘油三酯升高)和脂肪肝,进而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。
牙齿健康问题
糖分是龋齿的主要诱因。糖分是口腔细菌的“美食”,口腔中的细菌分解糖后会产生酸,腐蚀牙齿。
其他健康问题
过量糖分摄入还可能与早衰、长痘、不育等健康问题有关。
控制血糖有哪些办法
饮食干预,管住嘴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建议,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应超过50克,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。
通过合理的食物选择和饮食模式可以达到控制体重,稳定血糖的目的。
优先选择天然食物。如谷物(糙米、燕麦),新鲜蔬菜、水果(非果汁),豆类等。
可采取“211”餐盘法——2份蔬菜、1份蛋白质、1份主食,既享受美食又控制血糖。
不盲目相信“无糖”食品,“无糖”并不是完全没有糖。
按照国家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准通则》(GB 28050-2011),只要产品中的碳水化合物(糖)的含量≤0.5g/100g(固体)或100mL(液体)时,就可以标注为“无糖”或“不含糖”。
运动干预,迈开腿
有氧运动
健步走、慢跑、骑自行车等,均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。
抗阻训练
如举重、器械、弹力带练习等,不仅能提升肌肉力量,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,帮助控制餐后血糖稳定。
(综合人民日报、央视新闻、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)
国药大集
不出国 买全球